欢迎光临濉溪县人大常委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监督工作
关于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浏览次数:43发布时间:2025-08-25

 

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25年8月25日)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8月5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秀芳带领教科文卫工委、社会建设工委人员和部分县人大代表,对全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育人育心”理念,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专项工作资金投入,健全多方联动工作机制,有效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218所,在校学生14万余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456名(其中专职教师35人),班级健康委员2245名。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1个,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学校138所,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189个,心理健康场地建筑面积5865平方米。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学生心理成长档案。设立学生心理热线服务系统115个,有力推动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待加强。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远未达到国家要求(每校至少1名),兼职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在识别、评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时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复杂的个案。大部分农村学校建设的心理咨询室场地面积不足、设施简陋、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心理健康状况呈低龄趋势部分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重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亲子沟通和教育方法,存在“重成绩轻心理”、“把心理问题当性格问题”等误区,寻求专业帮助较少,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很难得到有效衔接,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低龄化趋势,根据我县2024年心理健康检测结果显示,全县20.2%的四年级、17.1%的八年级学生有抑郁倾向。

(三)工作协调机制需尽快建立。教育部门牵头,卫健、公安、司法、民政、文旅体、团委、妇联、关工委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工作建议

(一)创新工作方法,完善保障体系。一是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丰富教育方式,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心理专家结对联系机制,搭建社会力量服务校园的平台,增强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二是保障经费投入,设立专项经费,优先用于师资引进、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硬件标准化建设,并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

(二)多措并举提质,破解师资瓶颈。一是盘活编制存量,严格落实专职心理教师配备要求,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比纳入教育考核指标,通过“县管校聘”、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师资。二是构建分级培训体系,建立“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实现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以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全覆盖。三是建立区域教研联合体,组建跨校的心理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

(三)优化课程干预,提升育人实效。一是分层设计课程内容,制定分学段课程指南,推广“心理剧、情景模拟、正念训练”等互动教学方式,将课程融入班会、课外活动,避免“课堂与生活脱节”。二是构建“预防-干预-转介”全链条机制,做好小初高升学档案衔接跟踪,对有轻微困扰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辅导。三是成立县级心理健康医疗机构,健全医校共建心理健康服务机制。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明确转介流程,确保“学校发现、专业介入、家庭配合”,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四)强化部门协同,畅通联动渠道。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家长认知,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线上微课、公众号推文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二是整合县、镇、村资源,引入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生课后托管、团体辅导等活动,形成育人合力。三是建立教育部门牵头,卫健、公安、司法、民政等有关单位参与的协调配合机制,强化部门工作联动,发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共同守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濉溪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办 版权所有:濉溪县人大常委会

地址:安徽省濉溪县沱河路92号 邮编:235100 联系电话 :0561-6087752 电子信箱:suixirenda@126.com

皖ICP备160141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