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濉溪县人大常委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监督工作
关于全县城乡公交管理运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浏览次数:59发布时间:2025-04-18

 

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

(2025年4月16日)

根据工作安排,2025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须芹带领调研组对全县城乡公交管理运营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城乡公交(恒瑞)运行调度指挥中心和恒大名都公交首末站,并召开座谈会,提出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部署,高标准编制完成了《濉溪县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规划》,群众交通出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公交服务品质有了显著提升。目前,全县城区运营线路6条,公交车40辆,城区运营总里程4300余公里;城乡公交线路49条,公交车340辆,线路总长1825公里,覆盖全县11个镇和园区。公路网密度18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3644公里。城乡公交每年高考、中考期间均开展“绿色丝带爱心送考”活动。严格落实对70岁以上老人、二级以上肢体残疾人、残疾军人等7类人群的免费乘车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开通濉溪古城、柳孜文化园、南部次中心公交班线和红色旅游班线。濉溪县先后荣获“安徽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安徽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等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居民出行需求和城乡布局不断变化,部分公交线路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存在线路过长或过短、站点设置不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部分公交站点基础设施简陋,缺乏遮阳挡雨设施和座椅等;受道路等级、路网等因素影响,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公交线路覆盖不足。

(二)运营服务质量仍需提升。受交通拥堵、车辆数量不足等因素影响,公交晚点、乘客等车难等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群众乘车的积极性;部分公交车内环境不佳,存在杂乱、卫生差等现象,个别驾驶员有时存在强行超车、乱鸣喇叭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对待乘客态度冷淡,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耐心;公交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体偏低,乘客获取车辆实时位置的途径有限,车辆预计到站时间不够精准。

(三)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公交作为公益性事业,虽县财政每年投入4300多万元支持新能源公交运行,但传统的公交体制机制制约了企业发展,公交公司缺乏内生动力,自主谋划发展和经营规划的积极性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补贴和票务收入,难以满足公交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工作建议

(一)以更实举措推动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全县城乡发展规划和群众出行需求,对现有城乡公交线路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合理调整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减少绕路、重复等现象,提高线路覆盖率;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公交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力度,提升农村道路路况,积极推进农村道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统筹交通、财政、规划等部门项目建设,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预留专项资金,给予政策支持,持续加大对站点、场站等公交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二)以更高标准提升运营服务质量。健全公交线路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客流量变化、道路通行条件等因素,及时调整公交线路和运营班次,提高运行效率;规范驾驶员行车安全,杜绝违规驾驶行为,完善考核机制,将服务质量与绩效、薪酬挂钩,增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对公交站点和车辆的维护保养,为乘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乘车环境;改造提升公交站点,建设电子站牌,拓宽乘客接收了解车辆信息的渠道,实现智慧公交出行。

(三)以更优机制推进公交管理水平。通过拓展思路创新服务寻求突破,探索新的运营方式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按照“公益性+市场化”发展模式,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发展新的公交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减轻企业负担;建立稳定的财政补贴机制,科学合理确定财政补贴标准,加强对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公交公司通过多元化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公交事业可持续发展。

 

濉溪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办 版权所有:濉溪县人大常委会

地址:安徽省濉溪县沱河路92号 邮编:235100 联系电话 :0561-6087752 电子信箱:suixirenda@126.com

皖ICP备160141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