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25年4月16日)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安排,4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秀芳带领教科文卫工委、社会建设工委组成人员,对我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小李家红色景区、临涣古镇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县文旅融合发展现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制定《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办法》等4个政策性文件,并定期召开文旅产业工作调度会和座谈会,统筹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目前,我县入选全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9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省级2个;A级旅游景区7个;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个,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村)4个。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等3处景区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安徽省十佳革命文物主题游径。202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文旅重点项目6个,袁家村、启明东方、庐江民宿等知名文旅公司入驻濉溪。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多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文旅创新能力不足。文旅融合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意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习惯于提供公益性服务,存在同质化现象;在临涣古镇片区、濉溪古城片区、柳孜运河遗址保护等项目上建设进展还需提速增效。
(二)文旅产业链条不全。我县文旅产业的延链、补链能力较弱,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单一。文旅企业“低、小、散、弱”现象突出,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作支撑,新兴业态发展迟缓,缺乏上下游产业配套,市场吸引力不够,消费拉动点较少。
(三)文旅市场化运营不强。专业运营人才匮乏,部分项目存在“重申报、轻建设”情况,旅游项目吸引力不足,配套的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文旅资源整合。要摸透我县自然、人文和文化产业资源现状,从全县的角度出发,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编制完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要推动跨部门资源整合和政策协同,将文旅项目与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结合,探索“农文旅捆绑开发”模式;要突出“红色热土、运河故里”特色,加强非遗活化利用,推动文旅产品向文创商品转化,开发沉浸式文旅融合新业态,提升文旅附加值。
(二)强化文旅产业培育。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力争引入龙头型文旅企业落户濉溪,更好带动本地文旅产业发展壮大;要在项目落地和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与村集体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特色文旅项目。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积极吸纳业界精英、行业能人投身文旅产业生产运营;要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着力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管理、技术等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构建旅游服务体系。要大力支持特色民宿建设,在规划布局、质量标准、建筑风格等方面加强指导;要推进本地餐饮标准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品牌推广,打造濉溪特色美食名片;要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增加沉浸式、互动式旅游项目,持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