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12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侠率队对乡村建设行动在我县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建设行动的工作部署,2021年以来,我县开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深化三大行动攻坚战:一是打响村庄清洁行动全民战,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二是综合提升村庄规划建设,坚持区域一盘棋和“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三是全面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2.持续推进“三大革命”:一是深化“厕所革命”,重点推广水冲式厕所,并建立后续管护体系;二是推进垃圾处理,加强环卫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能力极大提升;三是开展污水治理,加强河湖长制和农业面污染源治理,水环境质量整体明显改善。3.开展绿化造林活动:继续实施“林木双进”工程,对“三旁”“两岸”等进行植树补绿、见缝插绿,加强农村道路、河渠绿化,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273.8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12个,初步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
(二)全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1.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对道路建设进行全面监管,确保工程质量。2.统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拉动居民消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3.落实农村危房改造目标任务,严格坚持规范的工作流程,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4. 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全县供水主管网已基本实现全覆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93.77%,为人民群众饮水提供安全保障。5.强化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53个,提升了村级卫生健康和养老服务水平,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提高到85%。
(三)持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能力。2.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实施“百村示范”行动,编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截至2021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年经营性收入3361.56万元。3.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益农信息社222个,全县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站覆盖率达100%。4.开展 “一户一块田”改革试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突破口,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在五沟镇庙前村试点推行“一户一块田”,仅此一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5.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建设,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等方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去。6.拓展移风易俗工作面,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通过评选“移风易俗示范村”“十佳乡贤”等活动,全县累计打造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643个,实现全覆盖,更好地带动促进乡风文明。
二、存在问题
(一)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虽然我县编制了《濉溪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后经修改完善,初步完成县域210个行政村的自然村庄分类工作,但是缺少“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导致村庄建设格局较为混乱、基础设施无法规范铺设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乡村建设行动的整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工作的主阵地在农村,农民群众是最为广泛的主体,群众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乡村建设行动的整体推进。
目前,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大部分群众认为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参与主动性不强。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制定并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立足现有基础,结合各地实际,因地适宜,在空间上,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在时间上,确定优先顺序,不搞“一刀切”。同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宣传,特别要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进行深入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好地促进我县乡村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