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关于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的报告,结合前期调研与常委会审议情况,作审议意见如下。
一、关于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1-8月份,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305家,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5.5%。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7.9%,高于全县增速2.4%,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同比增长59.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6.7%,对工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技改投资增速情况较好,累计比上年同期高44.3个百分点,强势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同时也存在个别指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经济增量不足、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企业生产面临的困难因素增多等问题,对此,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
(一)坚持“工业强县”主战略不动摇。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引进、细化落实项目建设调度,切实保障工业经济发展地位。
(二)抓好项目建设。加强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解制约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确保已签约项目及时开工。进一步落实县领导项目包保机制,明确从洽谈到落地的工作责任,全面实行代办领办服务制度,并加强跟踪督办考核,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三)用好用活发展政策。认真研究领会上级政策文件精神,积极借助政策和资金支持谋划产业项目和企业发展。用好用活技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引导企业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效益。
(四)切实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大僵尸企业的处置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保障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尽快落地。优化园区规划和布局,加强园区水电气供应保障,提升园区承载力和集聚力。提升服务意识,落实好“四送一服”政策,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关于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和管理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和管理工作,制定《濉溪县城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公园节点绿化,加强基础设施日常管护和城管执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县城部分区域汛期排涝不畅、部分重要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执法管理工作仍需加强等问题,对此,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
(一)系统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在完善城区排水设施规划的基础上,积极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快雨污分流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进度,增强雨污分流及黑臭水体治理的系统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城区排涝和抗灾减灾能力。
(二)加快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断头路”,疏通“滞堵路”,修补损毁路,贯通老城区、旧城区、河西区和开发区、高铁新区路网,构建畅通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公园游园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景观绿化项目,增加街头绿色空间,提升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增加停车位,增设充电桩,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三)加强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县城区域内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布局,科学合理布局建设养老、医疗、社区服务等设施,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健全联合执法制度,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道路管理和车辆管制,定期清理“僵尸车辆”,缓解交通压力。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完善数字化、智能化城市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三、关于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县扶贫开发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巩固好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坚持常态化排查、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施策,加强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抓好责任、机制、政策、要素衔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但同时也存在少数已脱贫群众发展基础相对较弱、部分扶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对此,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
(一)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认真落实“四不摘”要求,聚焦农村人口中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持续完善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政策兜底保障。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等政策措施。着力抓好产业、光伏、乡村旅游、电商等帮扶政策落实,拓宽增收渠道。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大农村“双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投入,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注重部门统筹,高质量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立足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做靓特色农业品牌,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四、关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严格落实省、市法治公安建设决策部署,深化执法权力运行及相关部门机制改革,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和执法信息化建设,完善执法监督体系,深化执法主体建设,我县公安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中,县公安局连续3年荣获全市第一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由2013年的91.00%、87.00%上升至2020年的98.5%、97.44%。但同时也存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作用发挥不够、执法信息化水平不够高、执法协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强化执法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硬件设施、现代化执法设备投入,探索打造“精细化办案、集约化管理、智能化监督、合成化作战”执法模式,努力创造良好的执法条件和执法环境,提升社会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健全执法监督机制,确保公正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岗位执法责任制,健全完善执法权责清单制度。健全公、检、法实体涉案财物流转机制,构建公安机关内部法制与纪检、督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协作机制,形成新时代公安特色的大监督格局。
(三)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执法水平。丰富学习教育形式,着力提高民警执法技能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公安法治专业人才培养,建好用好公安机关法律人才库,优化充实公安法制部门力量,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公安中心工作的能力水平。健全依法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切实增强公安民警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以上审议意见,请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并于两个月内将处理情况送交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征求意见后,书面报告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