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关于县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等
政府三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2016年8月19日,濉溪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县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16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如下:
一、关于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2016年上半年,县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奋力攻坚克难,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落实“调转促”和供给侧改革等任务。主要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保持不同幅度增长。但受经济下行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上半年市场需求疲软、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未达到序时进度,加大了下半年计划执行的压力。
会议建议:
(一)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工业提质增效。
(二)优化经济结构,重点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启动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棚户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进一步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三)注重改善民生,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对就业、医疗、住房、救助、扶贫等民生事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关于2016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2016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财税工作目标,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资金调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收支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5937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2.8%,高于序时进度2.8个百分比点,同比增长2.2%;财政总支出完成22308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9%,同比增长8.4%,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但财源建设后劲不足,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增幅持续低位运行,传统支柱行业税收下滑严重,收支矛盾尖锐。
会议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培植财源与强化征管并重,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新兴财源。优化税收征管模式,突出抓好重点税种、重点行业、税源大户征收管理工作,做到应收尽收。
(二)进一步强化、细化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安排各项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及时清理和盘活沉淀资金,增强可用财力。
(三)进一步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公共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及早谋化明年预算和编制政府性投资项目,前移评审关口,做到资金分配和管理、投入和绩效并重。
三、关于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围绕“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三大文化品牌,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全面规划,重点推进,完成了《中国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临涣古城景区开发详细规划》等景区旅游规划编制,着力打造以“乾隆湖风景区、柳孜运河遗址、临涣古镇、韩村小李家、双堆集烈士陵园”等为节点的精品旅游线路。柳孜运河环境整治工程—薰衣草庄园已基本建成,老城石板街、柳孜运河遗址景区开发已启动,韩村小李家红色生态旅游景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等。目前,我县旅游市场初步形成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会议建议:
(一)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围绕我县旅游品牌,制定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方案,统一组织、协调我县旅游整体形象和重点旅游线路、各类旅游活动的促销宣传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宣传营销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形成有影响的品牌效应,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制定高品位的招商引资项目;鼓励和支持包括个体经营在内的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以大投资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提速,实现旅游发展新突破。
(三)全力打造濉溪旅游品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强对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突出生态特色,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内涵,开辟特色旅游线路,突出人文特色,充分体现我县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以上审议意见,请县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并于两个月内将处理情况送交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征求意见后,书面报告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