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25年10月22日)
按照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近期,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
“十四五”以来,濉溪县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机制创新、政策赋能、要素集聚,实现高企数量与质量“双跃升”。
(一)梯度培育成效显著。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递进式培育路径,动态筛选潜力企业纳入培育库,提供“一对一”诊断服务,重点破解知识产权布局、研发费用归集等申报瓶颈。截至2024年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124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53%,年均增速超过30%。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9个、市级研发中心32个,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色研达、理士电源、英科医疗、力幕科技、旭源食品等一批骨干企业已成长为行业标杆,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先后出台《创新型县建设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等文件,2024年,争取各级科创资金1500余万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累计享受增值税减免1.29亿元、所得税减免3.8亿元,研发加计扣除达1.01亿元,切实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发放科技担保贷款18笔,0.76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91笔,10.58亿元,为企业注入了“金融活水”。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合工大、华中农大“企业高校行”活动。引进“科技副总”7名,设立市人才飞地专家工作站2家,打通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政策宣讲会、微信公众号、专项培训等多种形式,“十四五”以来累计覆盖企业超千家次,咨询服务3000余人次,企业政策知晓率和申报积极性显著提升。2025年,42家企业申报高企,其中16家为首次申报,后备培育梯队持续壮大。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全省先进地区,仍存在政策保障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人才支撑短缺等深层次问题。
(一)政策要素保障存在短板。
一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2024年县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仅为4.1%,低于全省6.1%的平均水平,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二是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较小,缺乏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部分奖补资金拨付滞后。三是人才引留难题突出。受县域能级限制,高端研发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现象普遍。企业反映,一方面对高端人才薪酬支付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生活配套、子女教育等服务跟不上,导致人才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强,制约企业核心技术攻关。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
一是产业层次偏低。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不足150家。二是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全县R&D经费占GDP比重为1.79%,低于全省2.69%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39.4%,低于全省45.6%,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三、工作建议:聚焦短板攻坚,推动科技创新从“政策驱动”向“内生驱动”转变,聚焦要素整合、机制创新、能力提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构建创新体系。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逐年提升县级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加快设立县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二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推行“柔性引才”模式,支持企业以“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等方式引进高端智力;联合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二)强化主体引育。围绕铝基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精准引进高研发投入、强带动效应的项目。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科创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常态化举办“企业高校行”“专家企业行”活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库—项目库”,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濉溪落地转化。在合肥、上海等城市设立“人才飞地”,破解县域人才载体不足瓶颈。
(四)营造创新氛围。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组建高企培育专业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政策解读,举办科技成果展、创新论坛等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政策知晓率,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