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提出审议意见如下。
会议认为,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办学水平、拓宽育人渠道等举措,推动全县职业教育在宣传普及、办学质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濉溪职业技术学校获评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双师型”教师占比大幅提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持续深化,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逐步显现。但仍存在个别部门重视程度不足、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社会认知偏见尚未根本转变等问题。对此,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多渠道开展《职业教育法》普法宣传,多方位展示职业教育成果与就业前景,破除“重学历、轻技能”传统观念。推动职业教育理念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提高公众对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认知,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术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深化产教融合,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建立健全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加大投入保障,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严格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投入中的比例。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濉溪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后续建设,完善生均设备仪器、图书等资源配置,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四)加强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优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技能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完善教师待遇、职业发展等配套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技能人才投身职业教育事业,增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以上审议意见,请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并于两个月内将处理情况送交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征求意见后,书面报告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附件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2025年6月25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及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的决定》,2025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对我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为开展好本次执法检查活动,执法检查组专门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在检查中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对我县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法》贯彻落实基本情况
(一)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全面优化。近年来,县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职业教育宣传周”“职教进课堂”“校企双对接”等活动,广泛组织法律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覆盖师生、家长和企业代表逾1万人次。将《职业教育法》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督导重点内容,推动法律条款落实落地。濉溪职业技术学校先后获评中国产教融合百强院校、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安徽省三全育人典型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县教育局推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近两年,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11项,市级技能大赛获奖65项;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13项,市级奖项35项。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8%,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师徒结对”工程,通过企业实践、校本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使专任教师中“双师型”占比从60%提升至85%。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各1个,培养市级技能人才、教育人才、骨干教师和名师26人。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促成6家农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积极推动农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并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加大农民职业培训投入,近年来,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等,累计培训农民22000多人次,显著提升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县发改委聚焦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和产教融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助力濉溪县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项目成功获批专项债券3.35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目前,新校区已投入使用,6800万中央贴息购置设备进场安装,生均设备仪器值、生均图书等指标在安徽省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加快推进京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县工信局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订单班、产业学院等,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共培育申报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通过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的申报评定,有效发挥企业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化。县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相关要求,持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2022至2024年,职业教育支出分别达8527万元、15033万元、14789万元,2025年截至5月底已完成支出3865万元。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不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日常运转和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县人社局积极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2024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0期,培训学员5989人次,合格率达98.5%。其中,就业技能培训77期3723人,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10期634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期129人,脱贫稳就业技能培训16期758人,徽菜师傅培训15期745人。县总工会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顺利促成10余家企业与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有效提升了产业工人素质。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前全县已确立10家产改试点企业,并选派5名工会干部担任企业产改指导员,多措并举推动改革走深走实,着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其余有关部门立足各自职能,积极投身职业教育发展大局,共同推动构建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一是从“被动选择”向“主动认可”转变。通过“职业教育宣传周”“职业教育进课堂”校园开放日、成果展示日等活动,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近三年,职业学校招生生源质量显著改善,职教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越来越积极。二是从“单纯就业”向“多元成才”转变。畅通“中高职贯通培养”渠道,与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合作开设高职专业学院,2025年面向全省招生,已完成网上确认229人。与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所高职院校合作开设“3+2”专业5个,年招生人数近200人。三是从“单一技能”向“全面发展”转变。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了协同育人机制。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个别部门还存在对职业教育“同等重要”法定地位认识不足的问题,在资源分配、政策支持上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倾向。
(二)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但受制于成本分担、利益回报等机制不健全,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比例仍偏低。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企业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渠道不畅,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四)社会偏见依然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尚未根本转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对我县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对《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普及职业教育理念,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技能大赛等活动,展示职业教育成果,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促进机制,出台更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健全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生均拨款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投入中的比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改善教师待遇和职业发展通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职业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