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6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侠带领城建工委组成人员,对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组采取现场实地查看、听取工作汇报、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近年来我县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拓展城市空间、健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工作思路,以开展“三城同创”行动为契机,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加强道路桥梁、背街小巷整治、公园绿地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2014年以来,新建改造城区主次干道35公里、改造背街小巷52条,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完成道路基础设施投资约5亿元;完成9个公园广场、6个出入口景观、20余个节点绿化建设工程,新增24条道路绿化,城区绿地面积大幅提升;完成污水、供水及燃气管网改造66公里。截至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0.2%,绿地率3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县城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5%、80%、95%以上。经过不断努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县城品位不断提升。相继成功获评“安徽省文明县城”和“安徽省园林县城”荣誉称号。
二、存在问题
1.县城路网规划建设不够健全。部分道路衔接不畅,存在“丁字路”、断头路现象,影响出行效率。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符夹铁路、刘桥专用线横贯城区,下穿通道少且狭窄,加之车辆剧增,给交通带来一定制约。
2.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存在着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文化馆、菜市场、商业街道,绿地广场、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给居民的生活、学习、就医、购物等带来诸多不便。
3.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县城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存在职能交叉、多重管理现象,工作难以形成合力,综合管理体系还未形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县城路网建设。按照“结构合理,路网通畅”的思路,尽快打通“断头路”,疏通“滞堵路”,构建对内循环、对外通畅的现代交通网络。
2.抓住老旧城改造的契机,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多规合一,优化广场、绿地、停车场的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农贸市场、商业中心、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新城。
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要以我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淮北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平台,结合濉溪实际,尽快建立数字化、智能化城市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