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营种业的技术人员,呕心沥血10余年培育7个小麦新良种。其中,2个通过了安徽省级审定,4个在省级试验,2个参加国家级区域试验。“柳麦618”已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推广,受到种粮大户们的肯定和好评。种业同行们称他是小麦育种的“袁隆平”。
他叫赵太宇,2000年毕业于宿州农业学校,是位80后,濉溪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0年应聘到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后,他发现,作为国家小麦主产区的皖北,小麦良种却凤毛麟角,农民播种的是大多是山东省的“烟农19”、江苏省的“淮麦系列”和河南省的“周麦系列”。这些种子有的秸秆较高易倒伏,有的抗寒抗病性不强,产量不稳定,看到农民经常为小麦倒伏和产量下降发愁,赵太宇作为种业科技人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立志要培育出矮秆大穗抗寒抗病能力强、品质好,适合皖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良种。为了在育种工作中少走弯路,赵太宇拜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长春教授为师,学习育种关键技术。
那时“柳丰种业”的试验田里,有“矮抗58”、“豫农202”等30多个小麦品种。培育新良种必需从品种间杂交组配选育开始。为了优中选优,春节刚过,赵太宇便从早到晚呆在试验田里,调查记载小麦返青拔节生育进程和各生育期的冻害、病虫害等情况。4月下旬末小麦抽穗时,挑选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穗,进行人工去雄。这是小麦育种费工又用时的工作,操作时要把选好的单株穗顶部和基部的小穗轻轻剪去,只留中间发育良好的8至10排小穗,留作人工去雄授粉杂交。适合小麦去雄的时间极短,只有4月底的3到5天时间,5月初便进入了授粉期。赵太宇在数百个小麦亲本材料中精选与去雄母本农艺性抗或逆性互补的健壮植株,作为亲本材料进行人工授粉、套袋标号。授粉时间十分短暂,也只有4到5天的时间。多年来为了多做些杂交组合,确保小麦选种圃遗传基础丰富,赵太宇与时间赛跑,天刚亮就到试验田里,渴了就喝点白开水,饿了就吃馒头,脸晒黑了,眼瞅疼了也全然不顾,一直忙到夜幕降临。人工去雄授粉后,更需要时常观察,6月上旬收割后,还要进行查看品质、称量千粒重等室内考种工作,直到下季小麦播种下去之后培育工作才能结束。多年来赵太宇总是以试验田为家,废寝忘食,一门心思全扑在培育小麦良种上。
“老同学你真是犯傻呀,整天呆在乡下的试验田里培育什么小麦新品种,这你比我还明白,一个新品种的培育期至少要7到8年时间,而且还不能100%成功,真是自找苦吃。你看我如今当种子代理商,一年挣好几十万,比你在这培育种子强多了,干脆咱俩一块代理种子推销吧”!赵太宇至今难忘2016年五一节那天,一位老同学来“柳丰”试验田看望他时劝自已“跳槽”的情景。想到自己亲手培育的几个良种,有的进入了省级预试,有的已进入区域试验,如果甩手不干就会前功尽弃。赵太宇眼前又浮现了辛苦劳作的农民因选用种子不当,造成小麦倒伏、病害减产、愁眉苦脸的情景。想到多年来,面对妻子的埋怨,孩子的疏远,还有远在老家不能尽孝的父母,即使心里有愧都没有动摇他育种的决心,难道会因为能多挣几个钱就离开“柳丰”,离开自己悉心培育多年的小麦良种吗?“我觉得人的价值不能用挣多少钱来衡量。我是学农学的,我想为农民、为农业做些事。想到这些我就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
有志者事竞成。赵太宇培育的“柳麦618”“柳麦716”已通过了省级审定,不仅在本省沿淮地区推广播种,还销往河南、江苏等地。其矮秆大穗高产稳产品质好,抗寒抗病性极强,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表现,为麦农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如今赵太宇在“打好种业翻身仗”培育小麦良种中“一发而不可收”,硕果累累。优质中强筋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柳麦521”,中筋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柳麦2020”和专用特殊类型黑小麦新品种“柳黑麦1号”等三个品种已完成省级试验,有望今年通过省级审定。优质中强筋大穗型小麦新品种“柳麦528”已通过两年省级区域试验,有望进入生产试验。其中“柳麦521”和“柳麦1257”已进入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这5个新良种有望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审定推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自2016年当选县十七届人大代表以来,赵太宇认真学习宪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履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积极参加县人代会,认真审议各项报告,依法行使代表职权、履行代表义务。为在县人代会上提出高质量的建议,他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小学、百善食品工业园等地调研,了解民情倾听百姓呼声。在县人代会上,他和其他代表联名提出的“完善百善食品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项目承载功能”“加快落实柳孜运河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改善农田基本设施”“解决边远学校缺少师资问题”的建议,经大会审查批准列入代表建议后,已经转交县相关部门办理,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改善充分发挥了代表作用。(陈若奎)